目前分類:貨架,料架,倉儲貨架,物料架【川能產品】 (270)
- Sep 20 Mon 2010 10:17
1如何保養倉庫內的料架及維護安全性?
- Sep 20 Mon 2010 10:15
2料架的潛在危險性是什麼?
- Sep 20 Mon 2010 10:14
3如何成為一座優質物流中心?
- Sep 20 Mon 2010 10:11
4如何規劃倉儲廠房
- Sep 20 Mon 2010 10:09
5物流字典
- Aug 02 Mon 2010 17:16
中量型物料架
- Aug 02 Mon 2010 17:15
可調式重型物料架
- Aug 02 Mon 2010 17:13
如何規劃倉儲廠房-專業及務實的經驗
- Aug 02 Mon 2010 17:12
積層式物料架
- Aug 02 Mon 2010 17:08
懸臂式物料架
- May 30 Wed 2012 12:56
該逃不逃,不就是太貪
跟一位老闆去市區一家大型的老飯店吃飯談事情,飯店的老闆看到我,過來打招呼,居然一開口就說:「老吳,我這飯店想要賣,幫我看看誰有興趣?」早就該賣了,生意這麼差,「可是你要賣七億啊?這樣就很難了!」我苦笑說。
【好好棋輸輸去,不怪自己怪誰?】
他的飯店已經二十年了,前面幾年還很賺錢,後面這十年幾乎都在虧損,我看他也沒有錢重新裝潢,所以之後的生意當然不可能「救回來」。
- May 29 Tue 2012 09:52
洞悉3種人格,發揮部屬的「個性競爭力」
自1958年開始施行的「巴爾的摩年齡縱貫研究」,其中一項重大發現便是:人們擁有一種永恆的、不會隨年齡改變的特質,也就是「人格」。
「人格」指的是人們擁有的各種行為特質,會對於人們的思考、感覺及行為產生影響。研究結果顯示,人格約在30歲以後就不會再變,並會持續地在人生歷程中左右我們的各種決定。
1990年代,「TalentSmart」的研究結果將人格濃縮成14種類型,代表人們最容易被辨識的差異,其中又以下列3種人格最為常見。運用人格類型了解自己與身邊的同事、部屬,知道每個人如何與環境互動,便能選擇合適的應對方法,發揮彼此的優勢、彌補劣勢以完成任務。
- May 28 Mon 2012 11:40
1,000元的智慧
有趣的故事,考驗人性,尤其想要爭第一,往往陷入兩難…
在 某個雞尾酒會上,張先生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千元大鈔,向所有的來賓宣佈:他要將這張千元大鈔拍賣給出價最高的朋友,大家互相競價,以50元為單位,到沒有人 再加價為止。出價最高的人只要付給張先生他所開的價碼即可獲得這張千元大鈔,但出價第二高的人,雖無法獲得千元大鈔,仍需將他所開的價碼如數付給張先生。 這個別開生面的「以錢買錢」的拍賣會,立刻吸引了大家的興趣。
開始時,「100元」、「150元」、「200元」的競償聲此起彼落,到價碼抬高到「500元」時,步調緩和了下來,只剩下三、四個在競價。最後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裡相持不下。
當 王先生喊出「950元」時,張先生彈一彈他手上的千元大鈔,曖昧地看著林先生,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﹕「1050元!」這時會場裡起了一陣小小的 騷動。張先生轉而得意地看著王先生,等待他加價或者退出,王先生咬一咬牙,說﹕「2050元!」人群裡起了更大的騷動,林先生擺一擺手,喝口雞尾酒,表示 退出這個「瘋狂的拍賣會」,大家才鬆了一口氣。結果,王先生付出「2050元」,買到那張「1000元」鈔票,而林先生則平白付出了「1050元」。兩人 「平分秋色」,各損失的 「1050元」都納入了張先生的荷包。
陷阱的三個特徵
- May 25 Fri 2012 09:56
領導與做人
開學第一天,教室裡擠滿來選修「領導」課程的學生,這一群兩年後就會變成企業競相爭取的名校MBA學生,心中難免興奮地等待教授的出現。
教室門被推開後,走進三個人,教授後面跟著一個年輕的陌生人,還有一位則是大家都認識的企業名人,年紀與教授相當,大約都在六十歲左右。
教授先介紹這位年輕的陌生人,說他是去年以第一名畢業的 MBA學生;另外這位企業名人則是教授的高中同學,學歷只有高中畢業。
教授說明他今天會請這兩位來賓分別用二十分鐘來說明什麼是「好的領導」,然後要同學寫出這兩人的差異何在。
第一名的畢業生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領導經驗,這五人包括「奇異」的傑克威爾,「英特爾」的安迪葛洛夫,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,與台灣的郭台銘和張忠謀。
- May 24 Thu 2012 12:50
電腦當了不用重灌!!
連自稱電腦高手都不知道的(真的超好用)
電腦當了不用重灌!!
朋友寄了這個小秘訣,覺得挺有用的,
不然每次只要遇到電腦掛了就重灌,既勞心又傷財,唉!
大家要仔細注意這個小秘訣唷!
- May 23 Wed 2012 15:33
每天喝龍眼茶,一千度近視降到只有兩百度!
- May 22 Tue 2012 14:14
** 距離愈近,傷害愈深 **
不知你是否也覺得?自己EQ的好壞,其實是因對象而異的……。
通常與一個人的距離愈近,感覺親密,我們的EQ也往往就愈低。所以,在公司裡老闆在大夥面前大罵你白痴,你頜首稱是,但一回到家,聽見另一半輕聲問為什麼 晚歸,就氣得火冒三丈,好久不見的朋友詢問你的終身大事,感覺溫暖在心,但同樣的話出自老爸老媽口中,就是干涉隱私、窮極無聊!
看來我們能夠給一個人最殘酷的處罰,似乎就是讓他變成自己的親人!到底這是為什麼呢?身為一個唸心理學的EQ研究者,我個人對這個「厚他人而薄家人」的現象,有著如下的觀察心得:
首先,我們認為自己有權「活在家中,做我自己」。
在外面不得已必須裝模作樣,回到家裡如果還得口是心非的度日,那這日子怎麼能過得下去?
- May 21 Mon 2012 15:46
生命的功課
有一個人,他有四個兒子。他希望他的兒子能夠學會不要太快對事情下結論,所以,他依次給他四個孩子一個問題,要他們分別出去遠方看一顆桃子樹。
大兒子在冬天前往,二兒子在春天,三兒子在夏天,小兒子則是在秋天前往。
當他們都前去也都返家之後,他把他們一起叫到跟前形容他們所看到的情景,
大兒子說那棵數很醜、枯槁、扭曲。
- May 18 Fri 2012 09:55
向上管理,向上位移
知名領導力教練馬歇爾‧葛史密斯(Marshall Goldsmith)引過這樣一則統計數據:
「上班族平均每月花15小時批評老闆。」用一個月30天來算,表示上班族每天會花半個小時來罵老闆。從人性來說,工作者之所以對上司頗有微辭,很多時候是覺得「老闆怎麼可以這樣」「老闆又不怎麼樣」,而這種心態背後往往是希望「老闆要是可以這樣或那樣」就好了。
但工作者通常只有「一個(直屬)上司」,工作者的老闆卻通常會有「多個部屬」,究竟是部屬去配合一個主管做調整來得快,還是上司去針對很多個部屬做調整來得快?所以彼得‧杜拉克( P eter Drucker)才說,「世上沒有兩個工作、表現或行事完全一樣的人。部屬的工作不是改造老闆、再教育老闆、或讓老闆依循商學院和管理書籍談論的模範老闆準則。」他又說,「你不必喜歡或崇拜你的老闆,你也不必恨他。
但你得管理他,好讓他為組織成效、成果,以及你個人的成功,提供資源。」